365备用线路网 >  罗店旅游 > 旅游资源
罗店有花神
作者:[罗店镇] 阅读数: 日期:[2017/2/28]

 

    罗店人将农历二月十二定为花神生日,将花神视为棉花行业的保护神,每年花神诞辰的庙会是历史悠远的盛大节庆。
    如今,翻开花神堂这本“线装书”,依旧能看到古镇罗店的兴衰起伏和隽永的文化内涵。诞生至今有380多年的花神堂,虽屡遭毁损,但仍不失为古镇罗店的历史地标性建筑,一种特定的历史印迹尚存其间,抹去历史沧桑的尘埃,许多丰富而鲜活的感觉,便会油然而生。
花神节的由来
    在清代和民国期间,每逢农历二月十二为花神诞辰日,农人商贾要举行迎神、祭神的活动,求神驱邪避瘟,风调雨顺。这天,众人抬着花神夫妇的神像上街巡游,前面鸣锣开道,沿途设点停留,迎神供斋礼拜,后有踩高跷、荡湖船、舞龙等民间艺人边行边演,如遇庙会则更加热闹,祭祀盛典,充盈市井,甚至要延续数天,镇上棉业同行还要在当日举行列会或聚餐,以示庆贺。
花神堂的前世
    明清时期,罗店是个产棉地区,“东去吴淞路不遥,人家尽种木棉花”(古时将棉花称木棉)。自元代传入黄道婆纺织技艺后,罗店农村纷纷淘汰落后的纺织工具,采用了轧花车、弹棉椎弓、纺车和织机等方面的技术,先进的手工作坊大大促进了棉花业的发展。清代进士、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著文写道:“横塘纵浦水潆回,吉贝花铃两岸开。朵朵提囊看似茧,便携花簏捉花来。”诗中的“吉贝”就是指棉花,丰收时,人们都带着竹制的箱子前来采摘,盛况可见一斑。在罗店,农人织出的紫花布、斜文布、花棋布深受各地棉商的喜爱,棉花与棉制品畅销江、浙、皖等地。由于棉花与人们的生活与命运密切相关,“棉花”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高于一切,因此,棉花被罗店人视作“万花之王”、“万花之神”便也在情理之中了。
    经济的繁荣,使得镇上一些商贾们,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十分需要有一个彼此相助、互通信息的场所。为迎合这一需求,“花神堂”建筑便应运而生。逢年过节,远离故乡的同乡们相聚一堂,聊叙情谊,他们或到城隍庙烧烧香拜拜佛,或到镇上布长街上的老茶馆老戏馆喝喝茶看看戏,还可到花神堂后面的小罗浮吟诗论文。
    清咸丰年间(1851—1861年),爆发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,接踵而来又有英法联军之役,咸丰帝奕宁“大局糜烂,不可收拾”,在其登位的最后一年(1861年),罗店镇域内的城隍庙与花神堂在战乱中均毁于战火。过了一、二十年,各行各业才渐渐复苏,纷纷建造公会会所。
    光绪十三年(1887年)花神堂进行重建,它充分利用临水(今练祁河)的优势,有石板铺成的台阶通向水面。总占地218平方米,建筑面积94平方米,计正间3间,东侧厢房1间。在花神堂内,主祀花神的殿堂居于正间最显著的地位,是整个建筑布局的中心。堂前有天井,正墙门周围有围墙,为砖木结构建筑。正厅高爽宽敞,结构精巧,前厅两大柱,南为拱形廊,重檐高耸,斜梁与木雕巧妙结合,梁上雕花盘龙图案清晰可见,厅堂的窗棂古朴、雅致。花神关系百姓的生计,所以装饰得金碧辉煌。慈眉善目的花神像,身披鲜红锦锻端坐上方,俨然帝室王居。正门门楣上的扁额“花业公所”四字由当地书法家朱六阶所书,内由状元洪钧所书“万花主宰”,意在保护一方生灵,两侧砖雕均刻有名辞。
花神的传说
    在罗店,至今流传着这么一个传奇的故事。当时,有个叫陈正泰的棉花业会头,他在夜里梦见一位如花似玉的仙女,和天上的牛郎、织女一起来到罗店城隍庙,陈老板惊喜万分,连忙迎上去,却不知为什么牛郎说他有事,牵了他的牛先走了。仙女对陈老板说:她是天上的牡丹仙子,任百花之王,一直是花神堂的主管。因近些年江南地区种植棉花的人远远超过种植花卉的人,她实在忙不过来了,于是请来牛郎和织女夫妇,想把耕田、种棉花、纺纱织布的事务移交给织女分管,并让她们夫妇帮助当地农人更好地耕作,使更多的家庭男耕女织,过上美好生活。但仙女又说,老花神堂已被烧毁,织女的住所请陈老板先给解决。陈老板梦醒后,越想越觉得牡丹仙子的话有道理,只有让棉花棉布行业繁荣起来,大家才能富裕起来,于是决定提取自同治年以来花业行头积累的所有厘金,重新建造一座花神堂以便让牛郎织女入住,还请来状元洪钧题写扁额“万花主宰”四字,花神为百花之王,应当主宰万花,但已不是牡丹仙子而是织女了。新的花伸堂造好后,罗店地区的棉花果然旺发,继陈正泰花行之后,吉丰昌、张源兴、陈源丰、公兴、公元、祁永茂、恒兴顺、洪盛、朱隆兴等二十余家棉行相继开业,成为罗店各业中实业领先的一大行业。
花神堂的民俗
    古时罗店花神堂既是同业行会聚会的场所,又是他们维系业内利益的一个殿堂。堂内的“花业公所”规定,每成交一笔棉花买卖,要根据金额数按百分比抽取厘金,时称“抽厘”。但公所的成员不仅仅只限于买卖事务和祭祀花神,他们参与的各种民俗活动也十分引人注目。
    明末清初,花神堂小罗浮成了名流缙绅吟诗作赋最为频繁的场所。同治九年庚午(1870年),罗店著名举人潘履祥(光绪二年协修《宝山县志》,后又编修《罗店镇志》),他在“乙巳岁朝小罗浮探梅”(见《宝山县续志》)一文中写道:
绮席辛登五味盘,不妨觞政各从宽。
席逢生客先通语,酒入新年合尽欢。
桥束冻痕春水浅,树攒瞑色暮烟寒。
罗浮试探梅消息,勒住幽香未许看。
    该诗讲述各地文友在小罗浮聚宴探梅的情景与当时愉快的心情,新老朋友饮酒欢宴,在春寒料峭中期待寒梅怒放,而梅花却偏偏强压着幽香,不让人们观看,诗中一个“勒”字,将梅花拟人化,更显得惟妙惟肖。
    清末宝山诗人杨梵域著《画梅百咏》,讲述其一直喜欢在小罗浮画梅,“画必题诗”,由于梅画得好、诗写得好,故“索要者众”。
“故园旧有池三弓  一树梅花弄晚风
挂起芦钩提起笔  香魂勾入砚池中”
“画梅先把喜神迎  玉树交柯花并生
女貌郎才均第一  相将洗手试调羹”
    古时罗店,曾先后出现有“白沙吟社”、“小罗浮诗社”、“罗溪吟社”等诗社,诗人们的许多作品被编入《中国丛书综录》和《清史稿-艺文社》。光绪年间,花神堂名声在外,因此小罗浮诗社的应和者中有许多人来自大江南北。民国7年(1918年),出版发行了4卷《小罗浮唱和诗存》,其中罗店诗人33人,另有来自无锡、吴兴、兴化、嘉定、瑞安、青浦、溧阳、太仓等地的诗人共22位。
    至清代和民国期间,每逢农历二月十二为花神诞辰日,农人商贾要举行迎神、祭神的活动,求神驱邪避瘟,求神风调雨顺。
    2005年8至9月,罗店镇政府在花神堂遗址(原罗店标准件厂),按照历史风貌“整旧如旧”,还其一个“庐山真面目”:在近万平方米的遗址上,重现了花神堂及小罗浮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,在花神堂南侧,设一“哦松堂”,既可为游人休憩落脚之地,又使花神堂更加绿影婆娑,润泽可悦。
    花神堂在罗店人血脉中有着挥之不去的记忆。2005年9月28日,宝山区在花神堂小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老镇改造仪式,计划用5至6年的时间,重塑明清时期“金罗店”的风采,与现已初具规模的罗店“北欧新镇”形成“一镇两貌”的格局。因此,新生的花神堂既是古镇罗店大规模改建的一个起点,又是老镇改造划时代的一笔,它将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罗店发展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页。
[打印]  [收藏]  [关闭]